当前位置:大侠文学>穿越历史>人在汉末,种田起家> 第214章 河清海溢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14章 河清海溢(1 / 1)

大侠文学,dx34.com

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点击:【登录】,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:【注册】成为本站会员!

时间很快来到二月中旬,这段时间,洛阳无重大事件发生,吴咏的生活也是平静。

这日,吴咏正在华光殿陪天子刘宏读书,中常侍曹节突然进来禀告说:“陛下,大喜啊!刚刚奴婢得到消息,河内郡太守上书言黄河清,逾四百里,凡七昼夜。”刘宏愣了一下,随即大喜道:“当真?”

“这么大的事情,奴婢怎敢欺瞒陛下!”曹节扑通一声跪倒在地,随即将一卷绢帛交到天子手中。

刘宏接过一看,喜形于色道:“曹节,你去诏公卿至六百石以上者到德阳殿内议事。”

“唯!”曹节回应一声,急忙退了出去。曹节走后,天子刘宏突然问吴咏道:“吴咏,你觉得朕会成一代明君吗?”

“呃~”吴咏被问得有些懵,怎么好端端的,突然问这个。

“你汉灵帝若是明君,后世就不会有那么多骂名了。”当然这是吴咏心里所想,他也不可能说出来。

同时心里有了明悟,刘宏之所以这么问,一定是跟刚才曹节说的黄河水清有关。

这时吴咏也想起来了一些有关黄河水的传说。黄河之水自古常年混浊,因而自古就有

“跳进黄河也洗不清”的俗语。古人也常拿

“黄河水变清”比喻罕见、难以出现的事情,于是便有

“千年难见黄河清”的说法。京房《易传》曰:\"河水清,天下平。\"张衡《归田赋》记载:“徒临川以羡鱼,俟河清乎未期。”《三国志蜀志黄权传》记载:“若客有泰山之安,则主有累卵之危。可但闭境,以待河清。”这些记载说的都是古人以

“河清”为升平祥瑞的象征。关于黄河其实还有一个传说,有人说黄河清圣人出。

这是因为黄河从青海流出来之后,经过陕西和山西的时候都是黄土高原两边的土壤比较的疏松,导致水土流失极为严重,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黄河的颜色都比较地浑浊。

但实际上黄河并不是整条河流都是浑浊的,在某一些区段它也会变得清澈起来。

因为古代人比较迷信,认为黄河的水如果变轻的话是大吉之兆,所以才会有黄河清圣人出这样的说法。

黄河是华夏第二大河流。黄河流域是华夏开发最早的地区,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,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,因而自古就被汉人倍加重视。

黄河流经面积广阔,在给人们造福的同时,也因为含沙量大、经常泛滥、改道而带来了不少灾难。

由于古人受科学认知水平所限,认为自然界和人世间的事物都被神圣的

“天”所支配,洪水、旱灾、地震等自然灾害,都被看成是

“天子”干了坏事、被上天惩罚的现象。在古代,人们往往把国家的强盛以及人民的幸福寄托,希望于皇帝身上,然而

“敬天勤政”、

“爱民如子”的明君毕竟罕见。人们喜欢清澈的河水,或者说看惯了清澈的河水,因而也就有了

“圣人出,黄河清”的说法,希望上天赐予一位明君造福世间,同时也让黄河水变清。

由此,也就有了

“黄河清,圣人出”的推理说法。例如写有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的明初家罗贯中,写有诗句:“普天有道圣人生,大地山川尽效灵。尘浊想应淘汰尽,黄河万里一时清”,就反映了这种梦想寄托。

而且古人常用

“河清海宴”或者

“河清海晏”比喻太平盛世。于是,如果哪个皇帝在位期间,出现黄河水变清的现象,皇帝和百官、百姓们都会很惊喜,认为是祥瑞之兆,歌功颂德,还会正式记载入史书。

例如清雍正四年十二月上旬开始,到次年年初,陕西、山西、河南、山东和江苏五省境内的黄河河水渐清。

这次

“河清”的规模较大、持续时间较长,因而社会舆论影响也很大。在得到

“河清”的奏报之后,雍正帝喜不自禁,向埋葬在坟墓里的父亲康熙帝告慰,去黄河致祭河神,把相关的一批官员官升一级。

这还不够,雍正帝还亲笔写下二千多字的《河清颂》,命河道总督田文镜在江南清口筑立

“御制黄河澄清碑”,把《河清颂》刊刻在上面,以感恩河神。雍正帝的这些举动,显然是在给自己表功、立牌坊。

当时他即位皇帝不久,得位的合法性受到朝野不少质疑。恰好

“河清”,因而雍正皇帝便急不可待地要以

“天降圣人”自居。吴咏顿时就明白了天子刘宏问这句话的含义,他认为黄河水清,是上天对他的认可,他也有成为一代明君的潜力。

吴咏现在是后世灵魂,自然清楚刘宏今后做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。想了想,吴咏正色道:“小子年幼,不知明君的作为。但《左传》有云:众之不可以已也。大夫为政,犹以众克,况明君而善用其众乎?《尚书大誓》所谓商兆民离,周十人同者,众也。”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明君要知人善用,君臣才能同心同德。

刘宏听罢,哈哈一笑道:“此言甚合朕意!”这时帝师杨赐突然开口道:“陛下,桓帝时,有方士襄楷曾上书云:河当浊而反清者,阴欲为阳,犹春秋麟不当见而见,孔子书之以为异也。”

“老臣亦以为,黄河天生就是浑浊的,如果黄河之水突然变清,就是反常现象,这反而不是什么好兆头。”刘宏皱着眉头说道:“老师是否有些太过杞人忧天了!”见刘宏这般反应,杨赐也不好继续劝说下去,只能苦笑道:“但愿是老臣多想了!”这时吴咏也突然想到后世的有一句谚语,

“黄河水清,必有大灾”。之所以会有这个谚语,都是因为本身浑浊的黄河水,如果某一天变清澈了,会让人们大吃一惊。

对于封建迷信的古人来讲,这就是一种极为不寻常的现象,肯定是上天的某种暗示来了。

其实在后世来看,

“黄河水清,必有大灾”这句话其实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。黄河水清澈就意味着水位下降,下降就要干旱,干旱意味着万物凋零,失去生机。

据历史记载,黄河

“水清”后,迎来的却是大旱,大旱之后又必有大涝,尽管高土高坡和

“黄河”已经被绿植、森林覆盖,但在绿色下却隐藏着无法估量的风险,黄土高原土质松软,粘合力不轻,绿化后遇上强降雨,就很有可能发生洪灾。

黄河是主要河流之中含沙量最大的河流,常常有一碗河水半碗沙的说法。

正因为携带的泥沙过多,在黄河的下游才会形成地上河。而也正是因为含有的泥沙太多,使得河水的颜色变黄,故而才得名为黄河。

黄河的泥沙多,在于黄河上游的植被破坏得很严重,没有了植被的保护,就容易形成大面积的水土流水,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冲刷,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了一条条深深的沟壑。

一旦下雨,没有植被保护的黄土,就在水流的搬运之下,流入到黄河之中,成为了黄河之中的泥沙。

也使得黄河的颜色被染成了黄色。了解到了黄河水之中泥沙来源与水发黄变浑的原因,那么也就可以想到为什么说黄河水清,必有大灾了。

黄河如果出现水清,那么自然是黄河之中的泥沙大大的减少了。黄河是一条大河,整条黄河并非仅仅是一条河,而是一个完整的水系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黄河流域。

那么要做到部分黄河的水清,可以推测出遭遇了旱灾,只有遇见旱灾,降水量大大的下降,才可能在大幅度的降低水土流失,大幅度降低黄河之中的含沙量。

其实这也很好理解,就是一般很清澈的河流在下大雨之后,水流也会变得浑浊。

黄河是一个巨大的流域,水系支流众多,如果仅仅只是一两条支流变得清澈了,那么这并不会影响到黄河的整体情况。

如果黄河整体变清,就说明了在黄河整体的流域上出现了大范围长时间的旱灾。

只有出现这种情况,才会出现黄河水流变清的情况。所以这就是黄河水清必有大灾说法的科学依据,这其实是河流含沙量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。

吴咏虽然知道这些,但他看到刘宏对杨赐的态度,话到口中,又及时止住。

显然这时的刘宏已经陷入巨大的幻想之中,不是三言两语能点醒的。于是吴咏一路沉默,随天子刘宏来到德阳殿中。

刘宏头戴十二旒冕,坐在龙椅上,看到百官到齐,有些迫不及待问道:“诸卿对这次的河清事件怎么看?”百官公卿们应该是提前商议好了,不想给天子难堪,于是一齐拜道:“陛下刚加元服,便天降祥瑞,此乃明君征兆!”刘宏哈哈一笑,随即开口道:“既是祥瑞,当有朝廷政令出。传令:今百姓疲悴,困于征发。庶望群吏,惠我劳民,蠲涤贪秽,以祈休详。其令秩满百石,十岁以上,有殊才异行,乃得参选。臧吏子孙,不得察举。杜绝邪伪请托之原。令廉白守道者得信其操。各明守所司,将观厥后。”

“陛下圣明。”群臣再次拜道。刘宏见状,又是会心一笑,接着问道:“诸卿可还有事要议?”这时少府卿刘合出列道:“冀州刺史刘焉上书言渤海郡遭到地震海溢,坏居民田庐凡数十里,郡民飘决者千馀家。请陛下裁决。”海溢,俗谓海啸,一种灾难性的海浪。

地震海啸也是灾害性比较严重的一种。不知刘合有意还是无意,在刘宏想要当明君时,朝仪此事。

刘宏看了群臣们一眼,开口道:“诏令:连年灾潦,冀部尤甚。比蠲除实伤,赡恤穷匮,而百姓犹有弃业,亡不绝。疑郡县用心怠惰,恩泽不宣。《易》美‘损上益下’,《书》称‘安民则惠’。其令冀部勿收今年田租、刍稿。”

dx94.com 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!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